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加强茶文化保护传承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加强茶文化保护传承

近日,“茶和天下·雅集”活动陆续在蒙古国、埃及和约旦等国举行,向当地民众展现了中国茶文化魅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茶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保护传承茶文化、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一是优化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以系统性思维,优化茶文化监管服务体系。茶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按照国家非遗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制定地方茶文化中长期发展指导纲要,逐步建设长三角、闽赣、云贵、川渝、鄂湘等五大茶文化保护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协同合作,组织民众广泛参与,尊重文化传播规律,充分考虑茶类非遗发展时空特征,兼顾各地区茶类非遗持续发展,优化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

强化主体意识,明确责任担当。茶文化传承主体是指制茶技艺与传承茶类习俗的传承人,他们的责任是传承茶文化与传统制茶技艺。茶文化的保护主体是专门为非遗传承提供组织管理服务的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商业机构以及民间社团组织等,要进一步明确各类主体的职责,为茶文化保护与实践提供支持,推进茶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茶文化广泛传播、良性发展。

多措并举,保障茶文化普及与传承。各个产茶区要结合地方实际,依托各级茶非遗传承基地、茶企与茶农,实施茶人“拜师学艺”计划。组织茶文化专家学者编写区域茶文化等社科普及图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要联合传承人持续开展茶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研究、茶艺、茶道公开课,在职业学校开设手工制茶专业,培养传统制茶技艺人才。在中小学开设可吃、可玩、可游、可赏的茶类非遗体验活动,促进茶文化全方位普及。

二是丰富茶文化内涵,深化茶旅全要素融合。深入开展茶文化研究,丰富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研究既应有茶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视角,以满足茶文化推广;又可从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视角,将茶文化纳入人类生产生活整体历史进程之中,以夯实茶文化根基。茶文化研究应由各级政府牵头,社会、企业与科研机构参与,非遗传承人与相关学者组成团队,深入我国主要产茶区,调查发掘不同民族、地区传统的茶技、茶史、茶俗、茶具、茶祭、茶歌、茶人、茶故事等茶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科学保护与利用。

挖掘茶文化属地优势,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我国四大产茶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各有特色,塑造了千差万别的茶文化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类非遗资源,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内容。建议联合文旅企业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恢复建设一批老茶馆,在西南、华东、华南等重点地区逐渐把茶文化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茶文化打造成城市文化品牌。

拓展茶文化空间,促进茶旅全要素融合。茶文化空间主要是指茶类非遗的文化空间。种茶的茶山、制茶的茶厂、祭茶的神龛、茶道的表演场所等都是茶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的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的国营茶厂,现已成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省级非遗舒城小兰花茶的核心产地。各地可以依托茶文化空间打造全要素生态茶旅文化小镇,建设茶文化主题酒店、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亲子馆,让游客吃有茶宴、住有茶栈、游有茶园、行有茶山、购有茶礼、娱有茶歌、梦有茶景,逐步形成茶文化产业群。

三是依托数字技术,加强茶文化国际传播。注重内容创新,强化茶文化国际传播。在茶文化营销方面,要与时俱进,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等新兴的传播手段,联合新媒体平台,长期开展中国茶文化推广合作,注重茶文化普及与饮茶习惯引导。在茶文化内容方面,组织翻译中国茶文化经典,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国门举办中国国际茶文化节,精心创编一批茶文化数字产品,促进茶文化国际传播。

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茶文化数字传播。非遗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趋势,要加强中国茶文化全球数字化传播,统筹建设中国茶文化数字资源中心。利用VR、AR等现代数字媒体虚拟技术,还原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相关流程,再现中国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茶路等茶文化交流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茶文化数字游戏产品,进一步扩大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渠道,不断提升中国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熊辉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

来源: 中国旅游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